Bsport体育:服装设计的知识十篇
历史发展至今,知识都是通过文字理论,图像等记载传承的。服装设计学科也一样,服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需要理论知识为指导的。虽然效果图,实体服饰在电视传媒占的比重更多一些,但那是传媒需要,与我们学习是不同属性的。我们学习时文字理论的重要性不可忽视,现在大部分的中专与大专学生把服装设计当成纯艺术,更偏重于服装效果图和图像信息而忽视的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笔者在上课时着重指出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其中服装设计最常用到的形式美原理,设计色彩,中外服装史等这些都是重要的理论知识加图像信息,其中基础的文字理论知识被大部分学生所忽视。
其中最重要的是形式美原理,就因为其文字内容较多较为枯燥,而常常被学生不为重视。这一原理是经过多年观察、实践,总结出其中存在的大部分的美的规律。艺术创作和产品外观在形式上符合这些规律,就具有一定的美感。形式美原理适用于所有的艺术创作和产品外观设计,服装作为一种产品,在外观设计上也广泛地应用了形式美原理。
形式美原理不只是服装设计的美的规律,还是色彩,图案,材质等学科的美的规律,它是艺术创作里通用的。是前辈总结出重要原理。我们的学生作为初学者应跟随前辈总结出重要理论知识加以学习,打好基础,巩固基础,才能得到突破。
对理论知识的不重视,不学习会造成以下的一些后果。例一,对设计不知从何下手,想到什么就画什么,或者有一个模糊的想象但表达不出来,抓不住主题。这是现在大部分中专和大专学生的通病。对形式美原理理解不透彻,不能以理论为指导,不能加以运用,就不能把自己脑海里构图表达出来。这就是原因所在了。
例二,给学生播放新一季的时装会时,提醒他们注意设计师在设计时运用的形式美原理,只有少数的几个同学能说得出来。当我们看时装会,看不出形式美原理的运用,看不出款式,色彩,材质,图案,工艺。那么在这一学科你就什么也没学会。
正确的步骤是,应以理论知识为指导,结合服装实例,通过技能实训,才能掌握形式美原理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设计色彩与绘画色彩是用区别的,绘画色彩是以精神性、情感性、欣赏性为目的,是艺术家为了表达心中的情感、满足自身的心理需求而进行的艺术表现,不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属于个人行为,是感性的、主观的。设计色彩是以人类的生理结构为基础建立的色彩理论体系,它是人类有目的的创造活动,是经过精心设计、构思。选择通过一定手段、程序和方法,运用美学原理,采用对称、均衡、比例、节奏、统一等形式美法则,创作出的符合消费者审美需求、适合消费者功能要求的产品。设计色彩不是简单的色彩原形描绘,它更注重色彩的解析与重组,注重色彩的表达与阐述,主要目的是为设计服务。
设计色彩与绘画色彩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原本是建立在同一色彩理论基础之上的,但是受到其艺术目的的影响,在表现手法和形式美感上有所差异。
学生喜欢设计,创作。但缺点是缺乏总结性,不知道自己的错误在哪!在设计色彩时,总有学生问我,不知道怎么配色,把同类色配色,近似色配色,对比色配色,相对色配色,形式美法则这些理论指导忘记了,学过一次就不去复习了,也没有在设计色彩时用到这些理论知识。这些文字理论是很重要的,是环环相扣的,越是不去学习、复习理论知识,靠自己的想象去设计,没有理论知识为基础,那么你的设计就越没有基础,甚至没有踏进设计色彩这门学科的门槛,更没有进步可言。
了解色彩科学体系,学习与掌握基本的色彩原理知识、色立体的理论体系,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与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些基本理论知识是学生进行色彩设计的重要理论依据及今后实践的重要理论指导。
中外服饰史主要内容是以史为主线,介绍了总远古到现代的各种服饰种类和服饰制度,介绍了中国和外国的服饰特点及分类,对于提高学生的服装认识和鉴赏能力,把握服装流行规律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它即保证理论的系统性、科学性、完整性,又注重专业的技术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使理论与实践、技术与艺术有机地结合。
中外服饰史是一门服饰发展史,通过学习,能了解每一个历史时期服饰的发展,了解每一时期的款式,色彩,材质,图案,工艺的发展性。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服饰历史是辉煌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优秀的,无法取代的一部分。它能毫厘不差地揭示地域文化和时代特征。值得我们认真去学习其理论知识,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
服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除了要掌握其专业设计以外,还要了解各国或各民族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他们的服装,也可从中吸取养分,引发灵感,创造出更新颖的服装。总的来说,学生在阅历受年龄的制约情况下,只能更多的积累知识,才能厚积薄发,让自己的设计的底蕴越深厚,设计的产品才有市场。
所以,我们同学必须注重形式美原理、设计色彩、中外服饰史等理论知识的学习!要以理论知识为指导,结合服装实例,通过技能实训,才能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在其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创造出出色的设计。在掌握其专业设计外,还要不断学习一些必要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要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而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创造新颖的服饰,进一步走出中国,走向国际。
[1] 金兰名.“变装”设计理论及其在现代女装中的应用[D].江南大学,2012.
[2] 鲁虹.服装感性设计的知识平台与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0.
服装设计的实现注重对实用美术的应用,具体要求服装设计工作人员掌握一定的服装设计艺术和服装设计手工技艺。在服装设计教学中需要教师着重对学生的商品意识、经营意识和市场意识进行培养。这三种意识的培养需要优化服装设计教学,具体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对服装发展市场展开调查研究,结合调查研究的结果实现对服装设计发展方向的清楚定位,之后结合现阶段流行的服装设计图案、色彩搭配理念等,将这些内容更好地体现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在学生进行服装设计学习的时候,提升学生对服装设计教学中设计与工艺结合教学的认识。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服装设计工艺知识技能,教师可将学生设计出来的服装在虚拟平台上进行展示。
学在服装设计与工艺教学中,教师需要采用更灵活的方式进行,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构图制图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服装设计和工艺的教学中,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将有意义的作品和实际的成衣课程教学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采取正确的方式,按照适当的比例进行制图裁剪操作。
服装设计材料是将服装设计意图变成实际的重要实现途径。优秀的服装设计需要良好的服装设计材料支持。为此,在服装设计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服装设计材料,加强服装材料工艺教学。服装材料工艺教学不仅包括服装面料基础知识,而且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把握各种不同服装面料的性能、呈现状态等,从而在实际的服装设计中采用合适的材料开展设计教学。
在服装设计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服装设计效果图和服装平面图的重视,特别是不能忽视服装设计平面图在服装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教师向学生仔细讲解服装设计平面图的内容,让学生深刻认识服装平面图和服装设计呈现效果之间的密切关联。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严格按照服装平面控制图的标准来指导教学,对完成的服装设计平面图进行反复的审查。
现阶段,服装设计教学的重要理念是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学生对服装设计的敏感度和感知能力,从而能够将所学的服装设计知识充分应用到实际的服装设计加工中,制作成服装设计模型。服装工艺教学注重的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服装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不同人对服装的需求,随着社会大众审美的发展变化,服装工艺教学也需要不断变化,在实际的服装工艺教学中要体现时代性特点。同时,为了提升服装工艺教学的时代前瞻性,教师在具备良好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要拥有敏锐度洞察力,能够把握市场发展变化下的服装设计方向,及时把握和预测服装市场的流行发展方向,为此,要求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在服装设计和服装工艺教学中要坚持以逻辑思维为主,以形象思维为辅的发展原则。在服装设计教学中,模糊原有的服装设计和服装工艺教学差异,采取服装设计和服装工艺结合的教学发展模式,从而更好地提升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服装设计能力。
虚实结合实训教学模式,是运用虚拟的信息化资源,再现现实服装设计、试穿服装、制作服装的过程。结合真实的实训场所,实现服装教学与岗位工作过程在信息化环境下的有效衔接。该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基于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创设虚拟的试衣间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评价。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和社会发展对服装品质、服装质量等要求的提升,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师更需要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和社会对服装设计专业的发展要求,进一步探索服装设计和服装工艺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探索和革新中不断提升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服装设计和服装工艺水平,提升他们对社会的适应力,从而为他们日后的工作提供重要的专业基础知识支持。
服装设计就是利用实用性原则和专业的设计技能,以服装作为设计对象,特定的设计所选择的材料而产生新服装的创造。通过运用创造性思维设计出的服装即具有实用性,还具有时尚型和艺术性,即使是简单的色彩搭配,也能够展现出不同的美感。技术与艺术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今天的服装设计,属于艺术范畴的服装艺术设计与纯艺术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进行服装设计的过程中,仅仅依靠想想思维方式设计服装是难以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的,只有在设计过程中将想象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方式和多种因素结合在一起,综合运用,才能够设计出兼具实用性、个性化的服装。虽然,设计服装是以人的基本形状为设计对象的,但是服装设计的宗旨却是不断变化,只有服装设计师在设计服装的过程中,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创造性的思维,大胆的运用色彩,才能够使自己设计的服装,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需求,才能使自己精心设计的服装引领时尚界的潮流。人类智慧的高度体现就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应用能够促进服装业的不断进步,实现自我超越。在设计服装的过程中,应用创造性思维能够不断打破设计师原有的设计理念,创造出能够赢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服装。除此之外,服装设计师在进行服装设计的过程中,往往会将时代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创作当中,并能够通过运用高科技的手段,不断的更新自身的服装形式,而这种标新立异的创作模式往往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用创新意识进行教学,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中的作用。首先,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巩固原有的知识基础,为服装设计专业打上坚实牢固的基础。现如今,服装专业的教学现状仍然不容乐观,每一个科目的课程都有固定的教师担任教学,长时间的教授一门课程,教师免不了也会产生松懈的想法。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不断的指导学生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帮助学生打下牢固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专业教学目标。其次,要不断的汲取新的知识,更新原有的知识,随着潮流的不断发展,服装设计也应当不断的发展变化。所以任课教师应当不断的补充新的知识,加深自己的理解,结合不断变化的时代需求来设计更新观念。只有教师树立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才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创新精神。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当季的时装会上的服装,来帮助学生走向潮流。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教师应勇于挑战自我,创造科研成果。只靠专业知识和观察时尚来培养创新意识是不够的,只有在不断的挑战自我的过程中,教师才能够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才能够实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不仅如此,教师在进行科研的过程中,还可以在同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和教训,实现自身进步。
2.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服装设计专业一直以来都在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时以满堂灌的模式将课本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在课上机械的记录着上课内容,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熟练的掌握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还要让学生增强其动手能力,毕竟我们授课的目的是为了实践。首先,将“教”与“学”巧妙的连接在一起,在服装设计中,大部分的时间还是教师在讲,学生被动的记忆,老师在课堂上往往占据着主动地位。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把教”与“学”巧妙的连接在一起,不要占据大量的时间进行教,要给学生预留出实践的时间。教师在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应当进行科学的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够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学多问,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次,要在服装设计课程上多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现如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对课堂的束缚,教师不用一味的照本宣科进行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起来,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授课过程中播放视频、音频、PPT等。再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多积累一些服装设计的灵感,众所周知,服装设计是技术和艺术的有机结合体,所以仅仅依靠课堂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不够的,他还要求学生积累更多的灵感,比如艺术、歌曲、文学等。通过学习这些方面的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在服装设计教学后,还应当积极的应用于实践。传统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服装设计教学毕竟是一门实践类型的学科,所以必须加强实践,不要拘泥于传统的课堂设计,应当让学生置身于设计的气氛中,用心去感受设计的奥秘,如果,学校不具备实践的客观条件,那么学校可以与企业联系,建立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既能够满足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还能够增加毕业生的就业率,可谓是一举多得。
我国高等教育自从吸纳服装设计专业之后,对于服装设计的创新性、技术性等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服装从业人员的工作性质也发生了变化。服装人才市场需求较大,但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的跳槽、改行行为非常普遍,且目前很多服装设计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很难满足企业发展需求。根本原因在于:高校的服装设计课程过度重视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对于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则重视不足,造成实际需求与人才培养脱节。
人们审美观念不断变化,服装行业的市场不断更新,新技术及新观念不断涌现,但学生的学习内容以及知识结构基本没有变化,这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提升,使得设计新产品难以满足市场发展需求。
现今,服装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依据教学大纲的安排,按部就班地进行知识理论传授。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及个性,也难以激发学生对于服装设计学习的兴趣。
现今,服装设计专业仍采用考试模式进行课程的考核,由于过度强调理论知识的掌握,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则难以体现。这会导致学生缺乏实际的服装设计能力,只重视理论知识的掌握,导致学生只重视分数,忽略过程及实施过程。这种单一的考核模式,导致学生学习能力低,创新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也较差。
为了使服装设计专业跟上时展步伐,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及创新意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不断积累知识,并结合现有的知识及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3)改变现有的教学理念,把创新理念作为现代服装设计教学中的重要指导思想。
(4)意志品质,现代服装设计教育的创新过程中充满挑战,因此,教师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及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
(5)求异存真,在进行服装设计的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想象力,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不断探索,并尽量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因此,高校的教育应以产业发展需求作为重点,与企业紧密联系,明确专业培养方法,依托企业,进行研究、学习、生产一体化。因此,要对教学计划进行动态修订,实地考察企业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确保课程设置的先进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1)积极展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确保学生树立师生平等的正确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只有如此,才可以确立学生对于服装设计教学的主动性,培养其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应该采取互动式、导师式的教学模式,才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其主动学习,增强求知欲,提升创新能力。
(2)在进行服装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个性的发挥作为教学的前提。在服装设计教学中,教师充分以学生的个性、认知以及情感作为基础,因材施教,不对学生的好坏轻易作判断,方可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3)在进行服装设计教学时,应借助多媒体技术、现代教学软件等,更直观、更有效地组织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增强综合技能训练,包括服装市场调查、服装设计与服装制作,可以训练学生的知识、技能等,可以增强学生的创造力。
(5)使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让学生通过市场调查等亲身体验活动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现代服装设计的主动性,提升认知水平。
(6)给学生提供及时的服装设计资讯,使学生进入社会时,所学知识与信息与时代同步。
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及自学能力,可以提升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创造力。服装设计专业课,对于综合性、实践性及操作性都要求较高。因此,教师要具有很好的包容性,并与市场接受度相结合,然后对学生的服装设计作业进行评价,并针对学生作业中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一般情况下,教师对学生作品需要从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为模拟企业作项目设计,另一部分则是对概念进行设计。通过此种模式,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思考能力。并且这两种作业的有机结合,可以获得最优的服装设计效果。
校企联合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对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均具有重要作用。实行校企联合教学,可以增加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可以增强学生专业职业素养及动手能力。
发散思维作为一种创造性思维,主要是基于不同角度、不同的思考方法,从多方面寻找可能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模式。譬如,以“荷花”为主题的仿生设计,常见的做法是以荷花的花瓣作为基础,依据服装的结构和人体的运动规律,进行设计。如图1所示。
这种几乎完全是荷花的自然造型。运用发散思维,也就是将荷花抽象化,依据抽象几何图形及服装造型设计,同时采用人体特点进行服装设计,可以形成如图2所示的造型。
由此可见,进行发散思维,可以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增加服装设计的选择余地,因而,可以增加服装设计的质量。
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服装设计复合型人才的主要途径,便是对现代服装设计教学课程进行变革。现今,服装设计教学改革的主要途径是对课程进行改革,对现代服装设计教学思想及观念的改革。本文对基于创新思维的现代服装设计教学改革进行探析。希望为服装行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1]严丽丽:《创新思维下的现代服装设计教学改革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第7期,第222-223页。
[2]胡俊敏、唐利:《浅谈服装设计的创新思维与教学》,《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3]李学伟:《从接受美学角度创新服装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年第3期。
针对未来服装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在应对未来服装品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挑战下,也同时要求高校教育体制对服装人才培养方法的不断更新。这个改革主要有三个层次:
首先是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目地的改革。改变过去笼统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合班上课,通过分层次、分类别的高效项目教学,提高服装专业学生综合专业素质,增加人才市场挑战力。在经过一年基础专业学习后,通过学生自愿报名考试,然后专业教师选拔,将合格学生分为品牌服装设计与高级时装设计两个不同层次。前者的培养目的是为广东沿海品牌服装企业广州,深圳,东莞为主,直接输送服装设计师,设计总监,制版师,工艺师等服装专业核心岗位;后者培养目的是为目前中国尤其以广东为主出现的大量的量身定制也就是向高级时装工作室输送大量创新性人才或自主创业性人才。
其次改革内容在于课程的重新整合与提高。过去的项目教学只是强调学生的技能能力是否能完成或达到基本教学目标。改革后的项目教学更强调学生的专业能力是否能达到企业核心岗位或自主创业对人才的要求,使学生具备毕业后能直接或快速到达理想核心岗位的核心专业竞争力。而非像传统的项目教学改革后学生在择业时大多数选择的是小作坊或小企业,并长期处于助理岗位。
再次,提高学生主动输入与输出的综合素质能力。传统的项目教学更注重提高学生的单项技能。而在本课题的项目改革内容中,将传统的服装市场营销理论教授转换为实际销售环节。让学生以班级为主,进行分组,注册淘宝网卖家账号。然后从服装策划,到设计,制版,制作,最后将成品放到淘宝网进行销售。通过这一系列环节,让学生更切实地掌握从产品策划,运作与推广与设计之间的紧密关联性。使学生主动了解与切实掌握服装市场的发展现状与动态以及客户需求。
首先,如何引导学生理性、科学地选择高效项目教学的层次内容。在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方向区分时,如何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职业规划以及自己的优势能力时做到科学地选择专业方向,需要制定一系列科学的,合理的引导与选拔方案。
其次,如何优化高效项目教学中的课程设置,调整课程结构,使课程内容更加针对不同层次高效服装项目的人才培养目的。贯彻服装教育适应“泛时尚时代”发展的宗旨,根据服装产业人才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必然要求优化课程设置,调整课程结构,构建新型课程体系。依据学科分类设置的专业其课程模式按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心理特性,由浅人深、由易到难进行课程结构组合,它忽视了职业能力培养针对岗位活动过程特点进行课程结构组合的客观要求,常常导致教学过程中“学”与“用”的脱节。打破按学科体系构建的课程结构,以职业能力为基础并据此选择相关知识体系模块建立统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新型课程模式 ,使“教”“学”互动,“学”“做”相通,从而实现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了解服装审美,掌握服装设计原理及方法,具备设计、制板、工艺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服装设计公司和服装厂从事服装设计、服装制板和服装工艺等相关工作,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树立科学发展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2.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思想道德素质、Bsport体育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3.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熟练掌握设计学、工艺学和服装结构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及技能,熟悉我国有关号型、质检的规定及国际服装行业惯例,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运用适当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从事服装设计、结构设计和工艺设计的实际工作的初步能力。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备从事服装设计、服装制板及服装管理的实际工作能力。
4.掌握一门外语,达到国家对大学本科外语要求,并具备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具备一定的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及普通线.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服装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备从事服装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6.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身体健康,达到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目前为止,服装设计与工程本科专业开设了服装设计与工程方向。服装设计与工程方向包括服装设计、服装工程设计、服装色彩、服装营销学等内容。
主要内容: 素描及应用、服饰色彩、构成、服装效果图、服装结构基础、服装工艺基础、服装专业英语、服装设计学、中外服装史、服装材料、成衣设计、形象设计、服饰品设计、服装工业制板、成衣工艺制作、服装CAD、服装经营管理、服装展示等职业规划: 品牌服装设计公司(服装设计师、服装结构制版师、服装工艺师、服装跟单、服装外贸等);服装杂志社(服装编辑、记者等);成立个人服装品牌公司
1、基础必修课。基础必修课是服装设计工程专业学生要学习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主要包括:服装材料学、成衣设计、成衣工艺、服装工业制板、形象设计、服饰设计、服装CAD。
2、专业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主要从大学二年级开始设置,在基础必修课的基础上,提高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主要课程包括:CorelDraw、Photoshop、Illustrator、服装印染、服装市场营销、服装经营管理、图案设计、中外服装史。
3、专业组选课。专业组选课是为了加强各专业方向的核心能力培养,主要课程包括:戏剧服装、影视服装、民族服装、针织服装、鞋艺设计、立体裁剪、服装广告、服装摄影、服装跟单、服装展示、美术欣赏、服装商品学。
服装作为人类的第二皮肤,是与人生活最为密切的艺术产品。服装作品不同于其他艺术产品,它是艺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统一体,并以人作为产品的主体。一方面:服装作为一件商品,他要满足人们穿着的基本需求,如:保暖、遮羞等物理属性。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服装的需求更多的放在了对美的追求,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应运而生的是对服装本身美感的强烈渴望,以及服装对穿着者的修饰性。此外服装逐渐成为身份的象征,因为不同的人与服装的结合都会营造出不同的氛围,这也是服装作品所独有的魅力。
我国的服装教育起步比较晚,发展到今天也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服装教育之路。但似乎这一切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总是滞后于社会的实践。相对于普通高校,民办高校面临的问题就会更多,民办高校的招生与学生就业率直接挂钩。民办高校没有名牌大学的金字招牌,要想有好的招生就需要严抓教学。然而在民办高校服装专业的招生生源中绘画功底参差不齐,走出一条特色化的办学道路,才能让其在茫茫服装教育大军中有一席之地。
《服装效果图》是服装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服装设计师阐述设计灵感、表达设计意图的重要手段,并为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生产制作提供指导依据,呈现服装与穿着者之间着装关系的影像,也是服装设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更是一名服装设计师应具备的基础技能。
服装效果图借助于美术的形式表达服装设计,具有形象、生动、清晰和一目了然的优点,弥补了有声语言和文字表达的某些不足,特别是对服装造型、结构部位的表达具体直观,更是语言和文字无法比拟的。随着服装教育的成熟和服装专业门类划分的更加精准,《服装效果图》逐渐有了较为清晰的分类。在国内服装教育中一般将《服装效果图》分为艺术型服装效果图和实用型服装效果图两种类型。艺术型服装效果图主要包括时装画、时装插画和商业广告画。实用型服装效果图主要包括服装设计草图、服装设计效果图、服装平面款式图。
艺术性效果图主要借助美术知识绘制一些传达主观审美的绘画作品。而实用服装效果图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依据服装的功能、结构、材料、工艺、市场定位、流行信息等诸多因素,运用一些绘画技法传达设计师设计意图的手段。
服装专业的同学在设计过程中会遇到想的出但是画不出的困惑,又或是在设计之处就陷于无从下手的尴尬局面。这一切都反映出现行的《服装效果图》课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服装效果图的绘制与服装设计理论知识相对分离,使得效果图的绘制成为一个空架子,不能起到效果图应有的表达设计意图的作用。
(2)在教学中不能将时装画与效果图很好的区分教学,两者侧重点未能与社会、企业的需求挂钩,导致教学目的不明确,影响今后就业发展。
(3)效果图的教学方式过于死板,传统教学形式多以临摹为主,对人物形体、动态变化的成因往往是模糊的,造成服装效果图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局限性,不利于设计风格的形成。
(4)与设计法则、服装美学知识的脱节,不利于学生对服装形式美、材料美、工艺美等相关知识的把握和运用。
(5)民办高校生源素质层次不齐,大部分学生绘画基础薄弱,在进入服装效果图之前需要进行系统的基础技能培训,提高绘画技能熟练度,为服装效果图的学习打好基础。
对民办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中的《服装效果图》课程进行改革,为了满足市场对服装专业人才的需求,专业教师应该对服装效果图绘制的课程进行更为适用的设置和调整,积极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实践和尝试,推动课程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现将原有的《服装效果图》更改为《服装设计效果图》,针对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并根据社会和用人单位在现实工作中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充分借助电脑软件和高科技技术的便捷性,结合手绘效果图完成《服装设计效果图》课程建设,做到各科程教学内容、学习进度的最大化衔接。
《服装设计效果图》分两个学期开设,分别是两个学期各有一个阶段的手绘效果图和电脑效果图,每阶段设置为36个学时,以讲授和指导实践为主的教学形式。
通过教材、服装杂志、秀场图片等素材,讲解服装人体的基本比例关系、结构、动态形态、服装造型、服饰搭配以及基础服装设计理论知识。
通过讲授、演示的方式学习Adobe Photoshop 软件和运用Adobe Photoshp进行抠图、修图以及服装人物、面料效果、色彩运用等基本操作。
通过教材、服装杂志、秀场图片等素材,讲解服装造型、服装面料、服装色彩绘制技法以及服装与人的着装关系的表现。
讲是讲解知识要点,包括讲解基础服装设计理论知识、服装形式美学法则、服装造型、面料、色彩以及基本绘制技法法。做到精讲、简讲相结合,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讲授的形式形象生动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练是通过分析思考讲解的知识内容,进行练习。从而能够熟练掌握绘制服装人物、服装造型、服装面料、服装色彩和服装整体效果的技法。
创是指进行创作实践,主要指“以赛代练”和“项目式教学”为导向,有意识、有目的地与市场、企业挂钩,进行有针对性的服装实训练习。通过学习和练习,利用综合知识进行创作。
通过讲授临摹练习、通过分析人物、看图归纳创作练习、通过命题创作参赛练习的模式。分层次分阶段制定不同学习目标和练习任务,对每个阶段制定计划,让每个阶段的练习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从而掌握扎实的基本功。
(如果)今天我们依然漠然地对待急需高素质人才和技术服务的服装行业,以唯美为标准,单一漂亮的时装画和别出心裁的创意服装来麻痹学生。引导学生那就是极大的悲哀了。
所以不再只关注服装效果图的艺术美感而忽略掉服装设计、制作的可能性和实现性,还应该兼顾服装设计的材料美、色彩美、工艺美等相关知识。《服装设计效果图》考核分为设计效果图考核和后续相关联的版型课和工艺课的完成进度。做到让每个单一教学环节变成一个整体教学体系。
根据《服装设计效果图》每个阶段的教学任务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并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总结经验,通过“讲、练、创”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解决传统服装效果图课程内容设置中的弊端。从而做到从设计构思、设计草图绘制、服装面料色彩的搭配、服装电脑效果图的绘制、服装平面款式图到成衣制作,综合安排专业教学计划,使各专业课之间达到最大化的衔接和运用。
(1)在时装画的手绘教学阶段,对人体比例、人物动态、着装关系以及服装造型的设计等核心知识做到精与简相结合。用简单的语言、简练的线条、简化的形体讲解来绘制精准的人物比例动态和着装关系。
①人体是由为躯干、头部和四肢三个方面组合而成。通过对人物形体进行几何化、体块化的分析和归纳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复杂的人物形体简单和直观化。如:将人体结构分析理解为一些几何形体,胸腔为倒梯形、臀部为正梯形,圆形的头部以及圆柱的四肢等。
②人体比例:正常男人体的身高为8个头长、女人体为7个半头长的比例关系。但在服装人体中,为了强化模特的高挑以及服装的着装美感,一般将人物比例夸张,绘制成9个头长到11个头长不等的比例关系。在教学中我们要清晰的告诉给同学们,比例夸张主要通过对人物的下半身和脖子的拉伸来完成,其他比例照旧,营造出上身短下身长的黄金比例。
③服装人物动态:在人物动态的绘制时,往往会出现人物动作不协调、重心不稳等问题。
在课程教学中强调人物中心线,重心线,肩线和腰线之间形成的夹角符号“”以及头部、躯干、四肢之间的关联性,从而营造具有形式美学的韵律。
人物中心线是以人体脊柱为纽带,链接人物头部、胸部与臀部的中枢。在人物静止站立时,便是人物的平分线。但在人体发生变化产生动作时,人体中心变会产生向左向右偏移。而这时在人物中间仍然会有一条垂直于地面的线,那便是重心线。
影响人物动态最大的因素是胸部与臀部的扭动,导致肩线和腰线之间形成的夹角符号“”。胸部与臀部扭动幅度与肩线和腰线夹角相联系,人物的重心线偏向于夹角夹角符号(“”)小的一侧。而头部与四肢的变化是与其协调产生美感做出的呼应。
④着装关系:着装关系是指人穿着服装后产生的人与服装、人与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关系。需要通过服装基础设计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设计法则和形式美学规律,并应用于服装人物绘制、服装造型设计、服装材料和色彩的搭配等方面。
(2)加强手绘效果图和电脑效果图的关联性教学,不要使两者孤立。应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行教学,做到取长补短、相辅相成的功效。
服装效果图的绘制主要采取手绘+电脑的模式完成。通过手绘阶段解决主要解决服装的比例动态以及服装的造型款式问题,再利用电脑软件绘制和填充服装的面料、色彩以及制作整体服装的效果。
①熟练掌握Adobe Photoshop 、coreldraw和Adobe Illustrator等软件基本操作,并利用这些软件绘制服装人物、服装面料、色彩以及服装整体效果和服装平面款式图。
②在电脑效果图教学中充分利用软件的便利性和素材的丰富性,特别是在服装材料质地、色彩以及服装效果的表现中,替代手绘技法不容易表现的问题。
在电脑效果图教学之前,使用手绘一阶段绘制完整的人物与服装着装关系的闭合线稿。通过扫描或者拍摄等方法,将线稿放置在电脑中,再经过电脑对其抠图、修图后进行服装面料、色彩的填充绘制以及制作服装整体效果。以此减少手绘技法教学中学时要求多、绘画功底要求高和掌握难度大等问题。
另外我们还要在后续的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课程中对服装的可行性进行验证,单一教学环节变成一个整体教学体系。
艺术设计以及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目前在高校中有三种存在形式:艺术院校(如清华美院、中国美院等)、理工等综合院校(如北京服装学院、闽江学院等)、师范院校(如东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存在于这三种不同的类型院校中的专业,其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要求、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均不尽相同。
实际上,从民国初期的图案教育一直到今天的艺术设计教育,我国的设计教育主要源于工艺美术教育,长期从属于纯美术(绘画)。现代中国的设计教育萌芽于20世纪初期,探索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一个多世纪来,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经历了从“图案”—“工艺美术”—“艺术设计”的发展阶段。虽然我们曾经在民国时期和20世纪80年代初期先后引进学习了“包豪斯”及西方的设计教育模式和体系,但是并没有真正切入到制造产业和教育体系的深层,而仅仅是浮于形式模仿的表层形态,没有能够从理论上对艺术设计及其学科给予科学的认识与界定。
现代中国设计教育模式,在事实上已经造成了我国设计教育体系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新一轮落后,看看亚洲新兴工业国家韩国、新加坡、泰国以及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的设计教育和制造产业的同步发展的成功案例,足以证明当代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问题所在。对于正在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中国设计教育体系,唯有从理论上对艺术设计及其学科给予科学的认识与界定,才能够在实践上指导我们的设计教育。
“艺术设计是艺术、科学和技术的交融结合,集成性和跨学科是它的本质特征。”艺术设计是一张网,无论是传统文化、人文思想或哲学、美学等人文学科,还是物理、化学、机械等应用学科都与之相互渗透、互为所用。本文作者经过近年来对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较全面的深入研究后认为,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为艺术工学,艺术工学人才就是人文艺术素养高、懂得科学技术、了解经营管理、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艺术工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艺术工学化、工程艺术化,实施“艺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培养模式。
将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诠释为艺术工学,从理论上对指导国内艺术设计类(环艺设计、染织设计、陶瓷设计、装潢设计、装饰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动画设计)人才培养具有纲领性指导意义。实际上,根据新市场需求和设计学科交叉特点,各国对设计教育都迅速做出了调整与改革。如日本近年来就成立独立的“艺术工科大学”,神户艺术工科大学从本科至博士课程都授予艺术工学学位,艺术工学化、工程艺术化的特色十分鲜明。作为国际设计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共同点是“艺工结合、文理渗透”,新体系、新方法、技术型的一体化特征十分明显。
艺术工学特色本科专业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内涵,有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
(1)人才培养目标。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要有超前意识,不仅要适应现代服装产业的发展,更要瞄准未来服装产业发展之需要。不仅要适应我国服装产业的特点,同时也要符合国服装产业发展之惯例。即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既非工程科学型,也非技术管理型,而是具有艺术工学特色的通才复合型。
(2)人才培养过程。坚持一个“中心”、一个“平台”、三个“零距离”和三个“结合”的人才培养过程,即“以学生成才为中心”、“以课程建设为平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实施“专业设置与产业经济零距离的配合,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零距离的贴近,实践教学与企业岗位零距离的接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艺术与工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3)人才培养管理。为了保证应用型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我们制定了一系列人才培养管理规章,能够保障人才培养按教学计划实施对教学活动的最核心、最重要的管理,能够保障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相互配合的教学过程的有机协调,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高效运转。
服装设计与工程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专业,第一次出现在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它是将原有的“服装设计”、“服装工程”等专业压缩合并新建而成的。作为地方性大学闽江学院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一方面具有文学艺术特征,属文学的艺术设计领域;另一方面,服装设计与工程学科又具有工学属性,属工学的纺织科学技术领域(或曰属于轻工纺织类)。显然,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是文理交叉、艺工结合的专业,无怪乎在教育部的专业目录中都注明该专业可授文学或工学学士学位。
作为艺工结合、文理渗透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其学生为艺术和工程相结合的艺术工学复合型人才,其专业课程体系应以应用为目的,以服装设计、现场生产、管理与营销等技术、管理规范和相应的标准使用等应用为主的内容框架,沟通产业论、服装企业管理、商品策划、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之间的联系,属于应用性极强的专门知识体系,其课程具有“艺术技术一体化”、“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特点。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的综合体现,它决定着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运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组等,无不依据培养目标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包括:(1)人才培养层次的定位要求。大学本科教育目前正在向“大众教育”转化,本科大学毕业生正已逐步成为一般的专业人才,而非精英人才。从目前我国的专业教育层次(即中专、高职、大本、硕研、博研)看,大学本科教育是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以往,我国很多高校确定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职业定位是能在企业、事业、机关等相关单位从事设计、生产、管理或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事实上,大学本科期间所学习的专业知识还比较有限,再加上大学生实践经验比较匮乏,所以难以满足高级专门人才的能力要求。因此,作为大学本科阶段培养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门人才,主要应从事较为复杂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一线实际工作,而不是直接从事高级专门人才所从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即,现阶段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应是培养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专门人才,而非以往定位的服装设计与工程的高级专门人才。
(2)人才知识结构的定位要求。由于社会分工的客观存在,虽然现代高等教育也强调“通才”教育,但高等院校还是必须要设置相应的专业,以使所培养的人才既具有一定的专长,有具有较宽泛的基础,即“通才+专才”。
由于服装设计与工程是以服装为主体的设计、生产和营销,是一项技术性与技巧性都很强的专业活动。因此,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体现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在复杂的服装设计、生产和营销工作中从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应具备的知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应按照“服装设计与工程”来设置核心课程,即根据服装市场需求设置“服装设计”或“服装工程”等课程。
(3)人才素质能力的定位要求。面对服装产业的飞速发展,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已经显得十分重要。作为一名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服装人才,还应具备以下素养:
①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指掌握人文知识程度和运用人文知识进行审美的能力,主要包括人文知识的学习掌握能力、人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审美能力等。曾有位学者说到,如果让他沉睡一百年,醒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买一本最新的女性时装杂志,通过它就能够了解到一百年后的社会是个怎样的状况。可见,服装不仅仅是商品,它更是一种文化,凝结着一定的文化素养、文化个性和审美意识,展现着一定的文明水平。服装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我们所培养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设计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服装。
②科技素质。科技的迅速发展,在改变着我们的物质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在工业经济时代,为适应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形式的需要,人们崇尚简洁美简约主义,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使生产个性化的产品成为可能,人们又强调个性美。科技对于服装来说,不仅仅是技术,它正在影响到我们的思想、文化和美学等各个方面。
因此,理解科学精神和科技价值观念,掌握科技工作规范,正确运用科技思想方法,具备科技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技素质教育在方法上应有别于传统的科技知识教育,注重面向社会生活实际,培养掌握新技术并运用实施的能力、敏锐的洞察力和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研究新技术的能力,体现时代性。
③职业道德与修养。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应要求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具有市场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创立名牌,我们的服装设计者就必须了解国外市场,了解那里的消费者的文化与消费观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国家间的文化正在发生着渗透与融合。今后的服装,一方面要符合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同时也需要不断吸收世界各国文化之长。这使我们所培养的学生能设计生产出与全球化时代相适应的世界性的服装。合作能力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员不仅要精通服装设计与工程的专业,而且还要能够很好地与团队成员、领导、职能部门以及客户等有关人员和部门进行交往,以便能主动地、高效地开展工作。
作为本科专业的服装设计与工程,其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确定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服装设计、生产、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或掌握服装设计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及表达技能,或掌握服装构成原理、服装推版技术、服装材料应用以及服装生产技术与管理方法,对服装产业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在服装设计、生产、营销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服装开发设计、生产技术、市场营销等工作的艺术工学应用型专门人才。
①从业务培养目标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具备服装设计、生产、营销等方面知识和能力。由于服装设计与工程按专业方向分为服装设计专业方向和服装工程专业方向,所以业务培养目标可以有所区别。如服装设计专业方向应以培养服装设计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优先,服装工程方向则应该以培养服装技术为先。
②从业务培养要求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服装的设计、生产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服装设计、生产技术及管理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服装设计、服装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因此,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属于既懂设计又懂技术的艺工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可在服装设计、服装加工、服装营销的企事业单位工作。艺工复合型背景的毕业生,既有理工科的缜密周全之思维,又有艺术文科的策划设计之能力,恰好满足了服装企事业单位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③从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来看,一是掌握服装设计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及表达技能;二是掌握服装构成原理、服装推版技术、服装材料应用以及服装生产技术与管理方法;三是了解服装消费心理与服饰消费文化、掌握服装营销基本技能;四是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与沟通协调、语言文字表达、信息获取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五是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近年来,我们从艺术工学人才以及艺术工学特色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出发,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内涵的研究,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人才培养过程、教学管理机制多样化等方面,以“艺工结合、文理渗透”为主要模式,持续不断地深化了“艺术工程化、工程艺术化”的学科专业改革实践,细化成了三种不同的特定复合型式,具有特定的适用范畴。
(1)工程+艺术模式。该模式以工程教育为主,并渗透艺术教育为特色,特别适用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服装工程)、纺织工程专业(如针织服装设计、纺织品设计)等。
一定的艺术教育可以使这类专业的教学内容、研究成果以及相应的人才培养更接近生产实际。由于艺术教育拓宽了该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途径,使得教学、科研内容更具针对性,纺织服装产品的设计更具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性,研发出来的产品更合理,更市场化,更人性化。
因此,这类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纺织、服装工程知识、纺织品及服装贸易知识和纺织品与服装艺术设计理论,并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从事纺织品及服装设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作风严谨、适应性强、发展后劲足,具有扎实纺织及服装工程理论和较强艺术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毕业后能从事服用织物、装饰织物和服装的设计、家用纺织品设计,也能进行纺织品及服装的贸易和管理工作,同时还可在纺织、服装工程和艺术设计学科上进一步深造。
(2)艺术+工程模式。该模式以艺术教育为主,并渗透工程教育为特色,比较适用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服装艺术设计)、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等。
一定的工程教育让学生提高设计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并特别关注工程技术进步为各类设计带来的全新思路和发展空间。因此要求学生掌握艺术设计知识、创新设计的理念,并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从事艺术创作,培养具有扎实的艺术设计理论基础、较强的艺术创新及工程技术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毕业后能从事服装产品开发及创新设计、服装的贸易和管理工作;环境设计项目策划、制作,环艺衍生产品开发等工作;室内设计及景观环境设计、工程施工。
(3)艺工融合模式。该模式以艺术与工程技术结合、文科与理科渗透为特色,主要适用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不划分专业方向)、艺术设计专业(产品设计)等。该类专业本身同时面向艺术类和理工科招生,单从课程模块无法界定哪些属于艺术课程或工程课程,艺工结合和文理渗透的课程设置体现到了培养方案的每一个节点。
服装设计与工程,作为一门属于艺术工学学科的复合型专业,它的学科属性及专业特点决定了服装设计与工程教育是工程技术和艺术设计有机融合的完整统一体。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通过优化培养方案设计,让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得到最大化的渗透融合,要求学生掌握服装产品设计基本理论与方法,良好的服装工程技术知识和产品研发的组织管理能力,培养具有较强的设计创新意识和技术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毕业后能从事服装产品创新设计、产品研发及其组织管理工作等。
当艺术工学教育摆脱师傅带徒弟的原始形式后,就开始从经验走向科学。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经验越来越多地沉淀成科学,艺术工学教育的科学成分越来越多,艺术工学的学科建设也逐步地得到完善。
(1)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为艺术工学,艺术工学人才就是人文艺术素养高、懂得科学技术、了解经营管理、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艺术工学特色人才培养就是艺术工学化、工程艺术化,实施“艺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培养模式。
(2)服装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艺术工学特色的应用型高级设计与工程技术人才,其人才培养模式有工程+艺术、艺术+工程、艺工融合等三种模式。
(3)将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诠释为艺术工学必将促进我国学科设置与分类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对指导国内艺术设计类(环艺设计、染织设计、陶瓷设计、装潢设计、装饰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动画设计)人才培养具有战略性指导意义。
(4)艺术工学学科下的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等专业,如果从第一次进入到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算起,尚属年轻的学科专业,其学科的科学化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其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有更多的探索与研究。
[1]葛田田.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分析[j].艺术探索,2007(3):76-77.
[2]刘媛媛.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刍议[j].艺术教育,2007(11):116.
[3]蒋宗礼.如何使专业办学从经验走向科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9-31.
[4]甘应进,陈东生.创新教育与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j].中国西部周刊,2005(12):54-55.
[5]陈东生.艺术设计学院学科建设展望[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版),2002,23(增刊):55-56.
[6]潘鲁生.对当前设计艺术教育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5(2):6-7.
[7]李伟,唐朝晖.“质量工程”背景下地方高校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建设研究[j].艺术教育,2008(6):64-65.
[8]李炳训.“和实生物”——我国设计艺术教育思考[j].艺术教育,2008(7):8-10.
[作者简介]胡亚兵(1977- ),男,江西上饶人,南阳师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服装艺术设计。(河南 南阳 473061)
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生产的核心技术,一方面,它将服装效果图转化为服装平面结构图,是服装设计师设计理念实现的有效保证;另一方面,它为工艺设计提供结构合理的工艺样板,为制定工艺标准提供可行依据。因此,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非常重要,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有着深远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胜任本专业的工作。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与其他专业必修课的教学内容应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因此,在教学中应把握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与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找出它们的相通点,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立体的知识体系,避免出现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点时出现死记硬背、相互孤立的现象。尤其是在计算公式和服装尺寸放量方面,一定要考虑与人体、服装款式之间的关系,只有把关系讲透,学生才能灵活掌握应用。在教学中,可以按照实际生产的要求,把款式设计、面料选择、版型设计、制作工艺等结合起来学习。
1.重理论轻实践。服装结构设计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学生一定要在具体实践中实际操作,并与服装制作工艺等课程结合学习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系统理论知识讲授,并按照课本举例进行手工制图,而没有将服装结构设计与制作工艺、服装面料、服装流行元素等有效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在完成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学习后,不仅不能有效地掌握服装结构设计的理论,反而往往只知道死记计算公式和数据,对制版知识一知半解。当服装款式发生较大变化时,学生就会感到无从下手、毫无章法,这样就会造成理论与实践两个环节严重脱节。
2.教学与服装市场和实际项目相脱节。由于学校的学习环境与实际的生产环境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在校期间很少主动测量市场服装成衣相关数据。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只是讲解一些基础款式的操作,新方法的开发与设计方面的训练机会较少,校外实际生产更是不会进行。因此学生对版型设计和理论知识只能有个初步的了解和掌握,大部分理论知识无法验证,以致理解不清晰,应用时只能照搬,不能灵活运用最佳的结构设计和工艺手段表现服装造型。
3.学生对结构设计课程学习积极性不高。由于社会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认为服装结构设计就是当裁缝,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报考服装专业的积极性。有相当部分的学生为非第一志愿入学的,并不是真正对服装专业感兴趣。也有部分学生对设计或管理比较感兴趣,将来毕业打算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而不愿意从事服装裁剪和缝纫制作等与“裁缝”相关工作,认为结构设计课程对自己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关系不大。因此,学生对服装结构课程学习态度消极,不重视甚至不参与课程实践,动手能力较差,无法对课程理念及知识点完全掌握。
1.完善教学内容体系,整合交叉知识结构。为避免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与服装企业岗位之间出现相互脱节现象,需要根据岗位人才的需求修订教学计划,重视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的密切配合,建立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教学体系,有效完成课程教学内容纵横向链接,并采用综合式教学法,在一个教学主题或项目下对教学内容进行综合教学规划,同时注意调整综合不同课程的知识点,形成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综合性的课题,要求学生将款式稿、灵感来源、结构图、工艺特点、工艺流程、面料小样、辅料等所有的过程都经历一遍,使学生结构设计知识与技能达到企业岗位的需求。同时通过制作完成服装,然后分析服装成品造型和舒适度,总结经验教训,从而为进一步掌握结构设计的尺寸规律与版型设计打好基础,不断提高服装制版水平。通过将相关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2.创造性开展教学,完善教学过程。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形成最佳知识结构,将不同的结构设计方法与知识进行比对,从中找出规律。将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如款型分析、人体结构等问题,这样讲解更直观明了,使学生有更多时间参与课堂讨论。在服装结构课程的教学中,课时安排相对集中,以便采用分阶段教学,注重加强实践。在理论课阶段,由资深教师讲解,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每周讲授4~6学时。在实践阶段,由学生自主选择款式,进行1U1结构制图,并进行样衣的缝制,在样衣试制时,将净板放缝后进行简单缝制,重点不是工艺处理,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平面结构和立体结构间的关系。通过对学生不同环节的专项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对结构设计的方法与理论进行理解与掌握,从而达到灵活掌握服装结构设计方法的目的。
3.加强与企业的横向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生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关键靠教师,教师的专业素养对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最好的教师经历应该是从学生到企业再到教师这样一个过程,才能具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但我国高校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新进教师一般是应届生,有的还要求是研究生,往届生很难进入高校,造成教师实践能力相对薄弱。因此,学校应该出台相关政策,积极鼓励专业骨干教师成立特色研究机构或工作室。通过工作室使教师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的合作项目,体验企业的生产管理流程,从而使学生将自身的学习与企业的实际生产相结合,在工作中完成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另外,可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企业的技术骨干来学校讲学和培训指导,广泛进行信息沟通、经验借鉴和技术交流,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提高教师本人的技能素质。
4.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专业学前教育,使学生清楚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学习目的和作用。具体到服装结构课程中,需让学生明确学习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它不仅具有服装设计和工艺制作之间的桥梁作用,也是从事服装生产管理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这样不仅能启发学生认识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还能调动他们学习服装结构设计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要注意分阶段、分层次地向学生展示教学目的,使学生能够逐步完成学习目标,保持强大学习动力。采取这种步步为营的学习方法,可以克服学习的盲目性,为最终达到预期目标奠定基础。
5.建立和完善新的考核方式。课程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引导作用,就本门课程而言,我国目前主要有两种考核方式:一是考查;二是传统的卷面考试。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尝试对学生学习过程打分。比如可以把这门课程分为理论部分、款型把握部分、制作工艺部分、服装舒适度部分及最终服装效果部分,对学生完成的每一部分进行打分,并要求每一部分都合格才能考试通过。这样可以避免学生为了考试而去学习,从而引导学生更加重视学习的过程,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也可以仅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考查,比如实行项目式教学方式,在考查中主要对学生完成项目的具体过程进行考查,着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尝试完善新的考核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服装结构设计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较强的课程,要不断打破常规的教学方法与技巧,尝试新的教学内容与形式;进一步综合相关课程的知识体系,做好各个环节的有效整合;在实际教学中要对各个环节进行有机的结合;积极做好企业横向联系,产学研相结合,将理论知识与成熟的企业先进生产技术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培养服装企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1]陆鑫.服装专业人才培育中的“脱臼”问题研究[J].纺织教育,2005(6).
[2]吴国智.示范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路径[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9).
艺术设计以及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目前在高校中有三种存在形式:艺术院校(如清华美院、美院等)、理工等综合院校(如北京服装学院、闽江学院等)、师范院校(如东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存在于这三种不同的类型院校中的专业,其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要求、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均不尽相同。
实际上,从民国初期的图案一直到今天的艺术设计教育,我国的设计教育主要源于工艺美术教育,长期从属于纯美术(绘画)。中国的设计教育萌芽于20世纪初期,探索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一个多世纪来,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经历了从“图案”—“工艺美术”—“艺术设计”的阶段。虽然我们曾经在民国时期和20世纪80年代初期先后引进学习了“包豪斯”及西方的设计教育模式和体系,但是并没有真正切入到制造产业和教育体系的深层,而仅仅是浮于形式模仿的表层形态,没有能够从理论上对艺术设计及其学科给予科学的认识与界定。
现代中国设计教育模式,在事实上已经造成了我国设计教育体系在国际竞争中的新一轮落后,看看亚洲新兴国家韩国、新加坡、泰国以及我国的、香港地区的设计教育和制造产业的同步发展的成功案例,足以证明当代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问题所在。对于正在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中国设计教育体系,唯有从理论上对艺术设计及其学科给予科学的认识与界定,才能够在实践上指导我们的设计教育。
“艺术设计是艺术、科学和技术的交融结合,集成性和跨学科是它的本质特征。”艺术设计是一张网,无论是传统文化、人文思想或、美学等人文学科,还是物理、化学、机械等应用学科都与之相互渗透、互为所用。本文作者经过近年来对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较全面的深入研究后认为,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为艺术工学,艺术工学人才就是人文艺术素养高、懂得科学技术、了解经营管理、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艺术工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艺术工学化、工程艺术化,实施“艺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培养模式。
将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诠释为艺术工学,从理论上对指导国内艺术设计类(环艺设计、染织设计、陶瓷设计、装潢设计、装饰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动画设计)人才培养具有纲领性指导意义。实际上,根据新市场需求和设计学科交叉特点,各国对设计教育都迅速做出了调整与改革。如日本近年来就成立独立的“艺术工科大学”,神户艺术工科大学从本科至博士课程都授予艺术工学学位,艺术工学化、工程艺术化的特色十分鲜明。作为国际设计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共同点是“艺工结合、文理渗透”,新体系、新方法、技术型的一体化特征十分明显。
艺术工学特色本科专业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内涵,有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
(1)人才培养目标。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要有超前意识,不仅要适应现代服装产业的发展,更要瞄准未来服装产业发展之需要。不仅要适应我国服装产业的特点,同时也要符合国服装产业发展之惯例。即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既非工程科学型,也非技术管理型,而是具有艺术工学特色的通才复合型。
(2)人才培养过程。坚持一个“中心”、一个“平台”、三个“零距离”和三个“结合”的人才培养过程,即“以学生成才为中心”、“以课程建设为平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实施“专业设置与产业经济零距离的配合,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零距离的贴近,实践教学与岗位零距离的接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艺术与工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3)人才培养管理。为了保证应用型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我们制定了一系列人才培养管理规章,能够保障人才培养按教学计划实施对教学活动的最核心、最重要的管理,能够保障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相互配合的教学过程的有机协调,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高效运转。
服装设计与工程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专业,第一次出现在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它是将原有的“服装设计”、“服装工程”等专业压缩合并新建而成的。作为地方性大学闽江学院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一方面具有文学艺术特征,属文学的艺术设计领域;另一方面,服装设计与工程学科又具有工学属性,属工学的纺织科学技术领域(或曰属于轻工纺织类)。显然,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是文理交叉、艺工结合的专业,无怪乎在教育部的专业目录中都注明该专业可授文学或工学学士学位。
作为艺工结合、文理渗透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其学生为艺术和工程相结合的艺术工学复合型人才,其专业课程体系应以应用为目的,以服装设计、现场生产、管理与营销等技术、管理规范和相应的标准使用等应用为主的内容框架,沟通产业论、服装企业管理、商品策划、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之间的联系,属于应用性极强的专门知识体系,其课程具有“艺术技术一体化”、“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特点。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思想及教育观念的综合体现,它决定着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运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组等,无不依据培养目标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包括:(1)人才培养层次的定位要求。大学本科教育目前正在向“大众教育”转化,本科大学毕业生正已逐步成为一般的专业人才,而非精英人才。从目前我国的专业教育层次(即中专、高职、大本、硕研、博研)看,大学本科教育是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以往,我国很多高校确定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职业定位是能在、事业、机关等相关单位从事设计、生产、管理或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事实上,大学本科期间所学习的专业知识还比较有限,再加上大学生实践经验比较匮乏,所以难以满足高级专门人才的能力要求。因此,作为大学本科阶段培养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门人才,主要应从事较为复杂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一线实际工作,而不是直接从事高级专门人才所从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即,现阶段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应是培养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专门人才,而非以往定位的服装设计与工程的高级专门人才。
(2)人才知识结构的定位要求。由于社会分工的客观存在,虽然高等教育也强调“通才”教育,但高等院校还是必须要设置相应的专业,以使所培养的人才既具有一定的专长,Bsport体育有具有较宽泛的基础,即“通才+专才”。
由于服装设计与工程是以服装为主体的设计、生产和营销,是一项技术性与技巧性都很强的专业活动。因此,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体现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在复杂的服装设计、生产和营销工作中从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应具备的知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应按照“服装设计与工程”来设置核心课程,即根据服装市场需求设置“服装设计”或“服装工程”等课程。
(3)人才素质能力的定位要求。面对服装产业的飞速,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已经显得十分重要。作为一名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服装人才,还应具备以下素养:
①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指掌握人文知识程度和运用人文知识进行审美的能力,主要包括人文知识的学习掌握能力、人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审美能力等。曾有位学者说到,如果让他沉睡一百年,醒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买一本最新的女性时装杂志,通过它就能够了解到一百年后的社会是个怎样的状况。可见,服装不仅仅是商品,它更是一种文化,凝结着一定的文化素养、文化个性和审美意识,展现着一定的文明水平。服装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我们所培养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设计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服装。
②科技素质。科技的迅速发展,在改变着我们的物质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在时代,为适应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形式的需要,人们崇尚简洁美简约主义,机的广泛运用,使生产个性化的产品成为可能,人们又强调个性美。科技对于服装来说,不仅仅是技术,它正在影响到我们的思想、文化和美学等各个方面。
因此,理解精神和科技价值观念,掌握科技工作规范,正确运用科技思想方法,具备科技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技素质教育在方法上应有别于传统的科技知识教育,注重面向社会生活实际,培养掌握新技术并运用实施的能力、敏锐的洞察力和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研究新技术的能力,体现时代性。
③职业道德与修养。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应要求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具有市场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创立名牌,我们的服装设计者就必须了解国外市场,了解那里的消费者的文化与消费观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国家间的文化正在发生着渗透与融合。今后的服装,一方面要符合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同时也需要不断吸收世界各国文化之长。这使我们所培养的学生能设计生产出与全球化时代相适应的世界性的服装。合作能力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员不仅要精通服装设计与工程的专业,而且还要能够很好地与团队成员、领导、职能部门以及客户等有关人员和部门进行交往,以便能主动地、高效地开展工作。
五、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作为本科专业的服装设计与工程,其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确定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服装设计、生产、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或掌握服装设计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及表达技能,或掌握服装构成原理、服装推版技术、服装材料应用以及服装生产技术与管理方法,对服装产业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在服装设计、生产、营销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服装开发设计、生产技术、市场营销等工作的艺术工学应用型专门人才。
①从业务培养目标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具备服装设计、生产、营销等方面知识和能力。由于服装设计与工程按专业方向分为服装设计专业方向和服装工程专业方向,所以业务培养目标可以有所区别。如服装设计专业方向应以培养服装设计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优先,服装工程方向则应该以培养服装技术为先。
②从业务培养要求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服装的设计、生产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服装设计、生产技术及管理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服装设计、服装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因此,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属于既懂设计又懂技术的艺工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可在服装设计、服装加工、服装营销的企事业单位工作。艺工复合型背景的毕业生,既有理工科的缜密周全之思维,又有艺术文科的策划设计之能力,恰好满足了服装企事业单位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③从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