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可持续!万里街道“新时尚”蔚然成BOB风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上海全面实施垃圾分类足足走过四个年头,一件“麻烦事”逐渐成为日常“好习惯”。垃圾分类不仅可以节约资源、优化环境,还能有效减少碳排放,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要全面实施垃圾分类不是一个人或一部分人的事,而是需要每个人都参与进来,并持之以恒践行。
普陀区万里街道作为中心城区首个园林街道,绿色生活理念深入人心。街道的垃圾分类工作在全区名列前茅。在万里,从居民到志愿者,从家庭到楼组,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和引导,越来越多的居民积极投身于垃圾分类,不断推动垃圾分类从践行“新时尚”,到养成“新习惯”。
“阿姨,叔叔,你们吃好面,擦好的纸巾就丢在这个垃圾桶,不要放到碗里,纸巾是干垃圾,不能和厨余垃圾混投。”走进位于武威东路清隆源拉面店,老板娘韩海车看到有居民习惯性把用过的纸巾丢到吃好的碗中,她连忙纠正,并当起了垃圾分类宣传员。
作为一家老百姓家门口的特色面馆,韩海车的拉面店在附近小有名气,不仅是她的拉面味道好,服务热情,更是因为她是万里街道的“拾尚”之星,不仅严格要求自己和员工做好分类,还积极宣传垃圾分类工作。
“垃圾分类是好事情呀,我们店自从垃圾分类了之后,收运人员会定时来收取垃圾,店里的环境更干净了。”韩海车说BOB,政府做了这么多,大家也要积极配合。
最近,万里街道发起了沿街商铺垃圾分类倡议,韩海车获悉后,积极参加到签署“沿街商铺垃圾分类倡议书”行动中来。
事实上,今年以来,万里街道已评选出12名“拾尚之星”。他们有的是热心居民、有的是商铺店主、有的是小区保洁、有的是志愿者……志愿者张洪梅几年如一日,主动帮助小区清理垃圾;居民李梅善小而为,主动帮助年老居民分类投送垃圾;保洁员张双印每日记录小区垃圾分类情况并制成工作日志;独臂志愿者钱虹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做好垃圾分类;何霞、费宝兴、张飞夫妇、王顺娣……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当好“新时尚”的践行者,为社区环境做贡献。
从个人做起,让垃圾分类深入家庭;从志愿者团队做起,让“新时尚”风靡社区。中骏天誉居民区“晶品管家婆”志愿团队、愉景华庭“愉跃益行”志愿团队、中环家园“魅力家园”志愿团队、万里欣苑“欣风小队”……在万里街道一支支志愿者队伍,始终活跃在垃圾分类工作的一线。
“周阿姨,今天扔垃圾有点晚啊?”在达安春之声二期的垃圾厢房前,正在值守的蒋云妹看到邻居周阿姨急匆匆拎着大包小包垃圾,踏着关门的点来投放,赶紧问了一句。“蒋阿姨,今天分垃圾的时候,跟我爱人争论了半天,他说泡脚的袋装中药是湿垃圾,我说是干垃圾,讨论了半天,差点耽误我扔垃圾。”居民小刘说。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蒋云妹在志愿者例会上提出,“有不少居民对于一些不常见的垃圾,分类上还有点模糊,志愿者是否可以跟进科普BOB。”于是,小区的初心奉献志愿者团队自发收集这些“特殊垃圾”明确了分类,并在小区进行了科普讲座,帮助居民更好地分类。
小区的垃圾分类志愿者团队还坚持日夜值守巡查在各投放点,主动进楼组、进家门进行分类宣传,定期开展义务劳动,清理垃圾房、投放点周围环境。他们用热心服务和持之以恒,做好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当好垃圾分类工作支持者。
养成一个好习惯,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让居民在垃圾分类中有获得感,让“新时尚”融入更多智慧元素,成为居民生活的“新日常”。
湿垃圾发酵堆肥、雨水收集再利用、太阳能发电……这些听起来科技感十足的绿色环保技术如今通过垃圾分类,正走进越来越多的小区。
在中环家园小区,新设置的智能分类投放厢房不仅能自动开关投放口,还以太阳能发电为厢房内外照明灯、自动除臭设备供电。封闭式的箱体,让居民再也不用闻着垃圾的异味来投放。此外,厢房内还设置了智能溢满报警装置。“和开放式垃圾厢房相比,封闭式厢房更加干净,天热了也不用担心苍蝇蚊虫了,因为臭味没了呀。”居民徐阿姨高兴地说。
智能分类投放厢房的旁边,一间新设的绿色低碳小屋也让居民忍不住一探究竟。小屋里的湿垃圾发酵堆肥、室外的雨水收集设施,小屋内外展示了垃圾分类下的低碳生活之美,也让居民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此外,万里街道还建设了垃圾分类处理中心,配备了先进的分类处理设备,对不同类型的垃圾进行有效处理和利用。同时,对辖区33个小区的安装智能设施79套,对垃圾乱堆放、未入桶、满溢等场景均能及时预警。
街道城运中心能实时监控所有投放点位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推送处置。街道还利用“沿街商铺通”管理APP对辖区沿街商铺垃圾分类数据进行定时采集与研判,及时发现问题并上门督导。
下一步,万里街道将以积极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精品示范居住区为抓手,将垃圾分类“工作新时尚”推动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让居民在垃圾分类中感受到社区生活之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